批准立项年份 | 2003年11月 |
通过验收年份 | 2007年12月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21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
实验室名称: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黄爱龙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唐霓/13618359916
E-mail地址:nitang809@163.com
依托单位名称:重庆医科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伍群/13206067004
2022年04月11日填报
填写说明
一、年度报告中各项指标只统计当年产生的数据,起止时间为1月1日至12月31日。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 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年度报告经依托高校考核通过后,于次年3月31 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由实验室人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 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 式发表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 “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算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 前人员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获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1;若排名 最靠前的为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励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
(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技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 式批准的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 新软件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1.除特别说明统计年度数据外,均统计相关类型人员总数。固定人员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 员;流动人员指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2.“40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40周岁。
3.“科技人才”和“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 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参与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程(如:ITER、CERN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 国际合作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 研究方向1 | 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应答的机理和治疗新策略 | |||
研究方向2 | 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临床转归及预警预测 | ||||
研究方向3 | 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 ||||
研究方向4 | 代谢性炎症致肝脏慢性损伤的分子机制 | ||||
研究方向5 | 感染与免疫 | ||||
实验室 主任 | 姓名 | 黄爱龙 | 研究方向 |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 | |
出生日期 | 1964-05 | 职称 | 正高级 | 任职时间 | 2020 |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 删) | 姓名 | 胡 鹏 | 研究方向 |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转归及相关免疫发病机理;慢性乙型病 毒性肝炎临床治愈新策略及停药新方案研究 | |
出生日期 | 1969-10 | 职称 | 正高级 | 任职时间 | 2006 |
姓名 | 唐 霓 | 研究方向 | 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代谢异常与肝癌的发生;乙 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代谢调控 | ||
出生日期 | 1973-05 | 职称 | 正高级 | 任职时间 | 2020 |
姓名 | 陈 娟 | 研究方向 |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调控作用和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机制的 研究 | ||
出生日期 | 1980-03 | 职称 | 正高级 | 任职时间 | 2020 |
学术 委员会 主任 | 姓名 | 李兰娟 | 研究方向 | 传染病学 | |
出生日期 | 1947-09 | 职称 | 正高级 | 任职时间 | 2016 |
研究水 平与贡 献 |
论文与专著 | 发表高水平论 文 | 57 篇 | 国内论文 | 5 篇 |
科技专著 | 国内出版 | 0 部 | 国外出版 | 0 部 | |
奖励 | 国家自然科学 奖 | 一等奖 | 0 项 | 二等奖 | 0 项 |
国家技术发明 奖 | 一等奖 | 0 项 | 二等奖 | 0 项 | |
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奖 | 一等奖 | 0 项 | 二等奖 | 0 项 | |
省、部级科技 奖励 | 一等奖 | 1 项 | 二等奖 | 0 项 | |
项目到账 总经费 | 585.750 万 元 | 纵向经费 | 585.750 万 元 | 横向经费 | 0.000 万元 |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 发明专利 | 申请数 | 6 项 | 授权数 | 3 项 |
成果转化 | 转化数 | 1 项 | 转化总经费 | 350.000 万 元 | |
标准与规范 | 国家标准 | 1 项 | 行业/地方标准 | 1 项 |
研究队 伍建设 |
科技人才 | 实验室固定人员 | 56 人 | 实验室流动人员 | 8 人 | ||||||
院士 | 0 人 | 国家高层次人才 | 2人(新增0 人) | ||||||||
国家青年人才 | 3人(新增 0人) | 省部级人才 | 3人(新增3 人) | ||||||||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 姓名 | 任职机构或组织 | 职务 | ||||||||
访问学者 | 国内 | 6 人 | 国外 | 1 人 | |||||||
博士后 |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 7 人 |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 0 人 | |||||||
学科发 展与人 才培养 |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 学科1 | 内科学(传染 病学) | 学科2 | 临床医学 | 学科3 | |||||
研究生培养 | 在读博士生 | 33 人 | 在读硕士生 | 94 人 | |||||||
承担本科课程 | 177 学时 | 承担研究生课程 | 80 学时 | ||||||||
大专院校教材 | 0 部 | ||||||||||
开放与 运行管 理 | 承办学术会议 | 国际 | 0 次 | 国内 (含港澳台) | 2 次 | ||||||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 国际合作计划 | 0 项 | |||||||||
实验室面积 | 6746.000 M2 | 实验室网 址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 (教育部直属高校 不填) 200.000 万元 |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
200.000 万元 | ||||||||
学术委员会人数 |
17 人 |
其中外籍委员 |
0 人 | 共计召开实 验室学术委 员会议 |
1 人 | ||||||
是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 否 | 是否按期进行年度 考核 | 是 | ||||||||
是否每年有固定的开放日 | 是 | 开放日期 | 2021-07-11 | ||||||||
开放日累计向社会开放共 计 | 1 天 | 科普宣讲,累计参 与公众 | 15 人次 | ||||||||
科普文章,累计发表科普 类文章 | 22 篇 | 其他 | 0 | ||||||||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实验室在学校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本年度承担国家自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重庆市科技局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 支持计划等共计25项。在新冠肺炎诊断试剂开发以及临床与免疫学特征研究方面成效显著,成功研发首款“重庆造”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在Hepatology, J Clin Invest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7篇,分别有两篇论文入选2021年ESI热点论文,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2021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励等,并荣 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1. 乙肝相关肝癌发生发展机制 黄爱龙、陈娟团队发现RNA解旋酶DDX17介导的异常可变剪接事件与肝癌转移具有显著相 关性,DDX17可诱导lncRNA-PXN-AS1发生内含子保留,产生新的异常剪接异构体PXN-AS1-IR3,激活MYC及其下游转 移相关基因的转录,最终促进肝癌转移;黄爱龙、唐霓团队发现低糖环境中糖异生关键酶PCK1缺乏能够促进己糖胺生物合 成途径(HBP),增强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CHK2蛋白的O-GlcNAc修饰,进而导致肝癌恶性增殖,靶向HBP代谢通路有望 为HCC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
2. 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临床转归及预警预测 胡鹏团队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低病毒血 症的发生情况,并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HBeAg阳性患者、HBV DNA高载量、ALT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使用非一线抗 病毒药物更容易发生低病毒血症。课题组还发现宿主遗传因素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反应性,可能与趋化因子介导的 免疫反应、肝脏免疫微环境和潜在的靶向CCL5的mRNA-miRNA-lncRNA网络有关。
3. SARS-CoV-2免疫应答特征、突变毒株免疫逃逸评价以及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筛选 黄爱龙团队聚焦SARS-CoV-2自然感染 过程以及疫苗接种后宿主免疫应答规律,病毒进化与突变的生物学特征等多个环节,发现精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关键代谢 重编程调控炎症反应新机制,证明多个SARS-CoV-2刺突蛋白突变体对病毒感染性和免疫逃逸的影响。上述研究成果对验证 病毒突变免疫逃逸和抗体中和能力,制定SARS-CoV-2长期防控策略、疫苗研发和免疫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承担科研任务
2021年新增国家及省部级等纵向项目25 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级1项,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 域联合)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 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3项,重庆英才计划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 项,重庆市博士后项目2项;校级课题4项。总经费4006.7万元。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10项以内)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编号 | 负责 人 | 起止时间 | 类别 |
1 | 代谢重塑介导的O-GlcNAc 糖基化修饰调控乙肝病毒 复制和致病性的机制研究 |
U20A20392 |
黄爱 龙 | 2021-01-01--2024-12- 31 |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
2 | 炎症状态下胆固醇敏感器 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与非 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的发 生 |
82170586 |
陈压 西 |
2022-01-01--2025-12- 31 |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
3 | Dicer/TGF-β/ALDOA信号 轴通过调节RNA剪接和 DNA损伤 修复参与慢性肝 炎肝癌恶性转化 |
82172915 |
唐开 福 |
2022-01-01--2025-12- 31 |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
4 | 多发性骨髓瘤对间充质干 | 82100217 | 柳静 | 2022-01-01--2024-12- | 国家自 |
细胞初级纤毛结构和功能 | 31 | 然科学 | |||
影响的机制研究 | 基金 | ||||
5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康复者免疫持 续性和交叉保护性研究 |
82102361 |
彭湃 | 2022-01-01--2023-12- 31 | 国家自 然科学 基金 |
6 |
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研 发及应用 |
cstc2021jscx-fyzxX0001 |
黄爱 龙 | 2021-12-01--2022-11- 30 |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
7 |
超广谱碳青霉烯酶原创小 分子抑制剂的研发* |
22GJHZ0253 |
黄露 义 | 2022-01-01--2023-12- 31 | 省部重 大科技 计划 |
8 |
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 |
cstc2021ycjh- |
龙泉 |
2021-06-01--2024-05- | 2021年 |
度重庆 | |||||
与分子病毒学特征 | bgzxm0032 | 鑫 | 31 | 英才计 | |
划 | |||||
9 |
乙肝病毒的分泌调控机制 |
cstc2021ycjh- |
汪德 |
2021-06-01--2024-05- | 2021年 |
度重庆 | |||||
研究 | bgzxm0106 | 强 | 31 | 英才计 | |
划 | |||||
10 | 剪切因子SF3B1在NAFLD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探讨 |
cstc2021ycjh- bgzxm0146 |
赵蕾 | 2021-06-01--2024-05- 31 | 021年度 重庆英 才计划 |
注:请依次以国家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 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 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非涉密项目或课题。
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 学术带头人 | 主要骨干 |
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应答的机 理和治疗新策略 | 黄爱龙、陈娟 | 胡接力、胡源、任吉华、龙泉鑫、汪 德强、夏杰 |
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临 床转归及预警预测 | 任红、胡鹏 | 刘杞、张大志、蔡大川、凌宁、石小 枫、周智、胡怀东、雷宇 |
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的作用机 制 | 唐霓、唐开福 | 廖勇、汤华、蔡雪飞、夏杰、孙航、 汤慧、汪凯、曾怡 |
代谢性炎症致肝脏慢性损伤的 分子机制 | 阮雄中、陈压西’ | 赵蕾、彭明利、杨萍、韦莉、林永、 范辉 |
感染与免疫 | 黄爱龙、陈娟、唐霓 | 陈敏、邓万燕、殷文伟、孙航、龙泉 鑫、胡源 |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类型 | 性别 | 学位 | 职称 |
1 | 黄爱龙 | 研究人员 | 男 | 硕士 | 正高级 |
2 | 胡 鹏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3 | 唐 霓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正高级 |
4 | 陈 娟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正高级 |
5 | 任 红 | 研究人员 | 男 | 硕士 | 正高级 |
6 | 阮雄中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7 | 张大志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8 | 刘 杞 | 研究人员 | 男 | 硕士 | 正高级 |
9 | 廖 勇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0 | 石小枫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1 | 周 智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2 | 汪德强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3 | 石统东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4 | 唐开福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5 | 陈压西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正高级 |
16 | 汤 华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7 | 殷文伟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8 | 林 永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19 | 胡 源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20 | 赵 蕾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正高级 |
21 | 龙泉鑫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22 | 胡怀东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23 | 孙 航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正高级 |
24 | 陈 敏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正高级 |
25 | 范 辉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高级 |
26 | 杨轶轩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高级 |
27 | 雷 宇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副高级 |
28 | 蔡大川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高级 |
29 | 凌 宁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副高级 |
30 | 蔡雪飞 | 研究人员 | 男 | 硕士 | 副高级 |
31 | 胡接力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高级 |
32 | 彭明利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副高级 |
33 | 夏 杰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高级 |
34 | 杨 萍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副高级 |
35 | 汤 慧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副高级 |
36 | 任吉华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高级 |
37 | 汪 凯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副高级 |
38 | 邓万燕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中级 |
39 | 曾 怡 | 研究人员 | 女 | 博士 | 中级 |
40 | 张文露 | 研究人员 | 男 | 硕士 | 中级 |
41 | 郭 晖 | 技术人员 | 女 | 学士 | 中级 |
42 | 陈 可 | 技术人员 | 男 | 学士 | 中级 |
43 | 韦 莉 | 技术人员 | 女 | 硕士 | 中级 |
44 | 邓海君 | 研究人员 | 男 | 硕士 | 中级 |
45 | 黄露义 | 研究人员 | 男 | 博士 | 中级 |
46 | 龙贤梨 | 技术人员 | 女 | 硕士 | 中级 |
47 | 杨晓姝 | 管理人员 | 女 | 学士 | 其他 |
48 | 石小蓉 | 技术人员 | 女 | 学士 | 其他 |
49 | 宦 敏 | 管理人员 | 女 | 学士 | 其他 |
50 | 项德绢 | 研究人员 | 女 | 硕士 | 中级 |
51 | 张杲黎 | 研究人员 | 女 | 硕士 | 中级 |
52 | 胡文全 | 技术人员 | 男 | 博士 | 其他 |
53 | 吕鹏 | 技术人员 | 男 | 博士 | 其他 |
54 | 李丹阳 | 技术人员 | 男 | 博士 | 中级 |
55 | 刘春刚 | 技术人员 | 男 | 博士 | 正高级 |
56 | 张琳 | 技术人员 | 女 | 硕士 | 初级 |
注:(1)固定人员包括教学科研人员、专职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四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类型 | 性别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1 |
蔡 莹 | 博士后 研究人 员 |
女 |
中级 |
中国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2 | 徐 平 | 其他 | 男 | 正高级 | 中国 | 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 所 |
3 |
程胜桃 | 博士后 研究人 员 |
女 |
中级 |
中国 |
重点实验室 |
4 |
彭 湃 | 博士后 研究人 员 |
女 |
中级 |
中国 |
重点实验室 |
5 |
李致宏 | 博士后 研究人 员 |
男 |
中级 |
中国 |
重点实验室 |
6 |
柳 静 | 博士后 研究人 员 |
女 |
其他 |
中国 |
重点实验室 |
7 |
沈 伟 | 博士后 研究人 员 |
男 |
中级 |
中国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8 |
罗雨薇 | 博士后 研究人 员 |
女 |
其他 |
中国 |
重点实验室 |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在“实验室工作期限”指流动人员本年度工作的月数。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实验室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在本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带头人和年轻骨干。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 华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1人。优秀科技团队—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为任红教授。 刘春刚研究员获“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黄爱龙教授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 奖”。陈娟教授获得“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 一等奖。林永教授的研究“Identification of obatoclax as a novel inhibitor of SARS-CoV-2 endocytosis and membrane fusion entry”获 得“优秀科研成果奖”。唐霓教授获得“2021年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研究生论坛二等奖”及“2021年中国肿 瘤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实验室本年度进站博士后:罗雨薇,刘迪娜、胡杰。引进特聘教授胡文全、特聘副教授吕 鹏、李丹阳,引进刘春刚研究员,新招张琳助理,为科室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江南院区实验室现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相互作用阵列检测系统、数字PCR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 全自动核酸工作站、正置荧光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病理扫描仪等大型设备,总价值2100余万。我所激光共聚焦显微 镜年开放时间达到350小时,测样约12800例;流式细胞仪年开放时间1000小时,测样约30000例。实验室常用的荧光定量 PCR仪、化学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等设备利用率达到80%,开机时间1500小时以上,大力协助了院内各科室开展相关 课题研究。2021年度我所到位的仪器有病理扫描仪、流式分选仪等,主要用于病理实验室和生物治疗室的建设。2022年我 所准备购买荧光酶联免疫斑点分析仪等仪器设备,招标流程目前正在进行中。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高水平大学的两翼,本着“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理念,实验室人员2021年继续承担《传染病学》、《基 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与实例》等课程及《专业 英语》教学任务。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21年新招博士生21 人,硕士64人(表1),毕业博士生8人,硕士生27人。唐霓教授指导博士生张桂冀、何长龙均获得2021年度学业鼓励奖; 唐霓教授指导博士生胡杰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市级三好学生、2021年度学业鼓励奖、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科技创新先进个人;黄爱龙教授指导博士生任放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市级优秀毕业研究生、重庆医科大学医德榜样、 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余海波、艾竹君、谭明分别获国家奖学金。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1、SCI论文:第一作者:何长龙等(2021) Identification of bis-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s as SARS-CoV-
2 entry inhibitors from a library of natural products. Signal Transduct Tar 2021 Mar 23; 6(1):131.(IF 18.187)
2、SCI论文:第一作者:周洪钟等(2021)DDX17-regulated alternative splicing that produced a novel oncogenic isoform of PXN- AS1 to promote HCC metastasis. Hepatology. Online ahead of print.(IF:17.425)
3、SCI论文:第一作者:向进等(2021). Gluconeogenic enzyme PCK1 deficiency promotes CHK2 O-
GlcNAcyl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wth upon glucose deprivation. J Clin Invest. 2021 Apr 15;131(8):144703.
(IF 14.808)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 参加会议形式 | 学生姓名 | 硕士/博士 |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 导师 |
1 | 其他 | 叶倩 | 博士 |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 | 黄爱龙 |
2 | 其他 | 刘芮 | 硕士 |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 | 唐霓 |
3 | 口头报告 | 刘芮 | 硕士 | 中国抗癌协会 | 唐霓 |
4 | 口头报告 | 向进 | 博士 | 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唐霓 |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
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序 号 | 课题名称 | 承担 人 | 职称 | 承担人单位 | 课题起止时间 |
1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抑制肝癌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 蔡莹 | 博士 后 | 重庆医科大学 附二院 | 2021-07-21--2023- 07-21 |
2 |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突变对病毒感染性和中和抗体 免疫逃逸的影响
| 胡杰 | 博士后 | 重庆医科大学 附二院 07-21
| 2021-07-21--2023- |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 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召开 时间 | 参加 人数 | 类 别 |
1 |
第七届LipidALL 脂代谢(重 庆)会议 |
重庆医科大学脂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 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税光厚、阮 雄中 | 2021- 05-10 |
200 | 全 国 性 |
2 |
第十三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 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 |
中华肝脏病杂志、重医附二院 |
窦晓光、牛 俊奇、任红 | 2021- 12-24 |
20000 | 全 国 性 |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1.陈娟教授应“The 17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ral Hepatitis and Liver Disease”大会邀请,作题 为“Dicoumarol, an NQO1 inhibitor, blocks cccDNA transcription by promoting degradation of HBx”大会报告;
2、黄爱龙教授应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邀请,作研究生课程《病毒性肝炎分子病原学》系列讲座之“抗HBV药物研发进 展”报告;
3. 陈压西教授应“第七届LipidALL 脂代谢(重庆)会议”邀请,作题为“CD36 调控脂肪酸代谢在NAFLD 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的特邀报告;
4. 阮雄中教授应“2021(第六届)两江国际儿科论坛”邀请,作题为“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磷之间的对话机制与肾损 害、SCA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特邀报告;
5. 胡鹏教授应“重庆市医学会2021年肝病学和感染病学学术年会”邀请,作题为“LLV在抗乙肝病毒治疗中的临床价 值”的特邀报告;
6. 林永教授应“第九届重庆市中西医感染年会”邀请,作题为“新冠病毒抗研发病毒治疗进展”大会发言;
7. 程胜桃博士后应“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邀请,作特邀报告。
(4)科学传播
2021年实验室运营感染与肝病中心官方微信,普及传染病防护知识,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通过众多网络平台如 微信公众号、《肝博士》杂志、肝友汇、掌上健康、等公众平台,大力宣传肝炎防治相关科普知识,报道治疗新进展。通过 本学科平台承办的《中华肝脏病杂志》(全国百强期刊),每年主办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及地区专业学术会议、继续教育项 目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扩大学科影响力。 2021年6月30日,黄爱龙教授任总编的的全英文 科技期刊Genes & Diseases最新影响因子更新为7.103,巩固且提升了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科类期刊(48 of 298)和遗传 学科类期刊(19 of 175)Q1区中的排位;任红教授任总编主办的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首个影响因子超过4分,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这两本期刊杂志已经成为提高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学 科建设的重要学术平台。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国别 |
1 | 李兰娟 | 女 | 正高级 | 浙江大学 | 中国 |
2 | 陈 智 | 男 | 正高级 | 浙江大学 | 中国 |
3 | 窦晓光 | 女 | 正高级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中国 |
4 | 侯金林 | 男 | 正高级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中国 |
5 | 胡丽娜 | 女 | 正高级 | 重庆医科大学 | 中国 |
6 | 黄爱龙 | 男 | 正高级 | 重庆医科大学 | 中国 |
7 | 黄文祥 | 男 | 正高级 | 重庆医科大学 | 中国 |
8 | 鲁凤民 | 男 | 正高级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中国 |
9 | 毛 青 | 男 | 正高级 |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中国 |
10 | 唐 红 | 女 | 正高级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中国 |
11 | 任 红 | 男 | 正高级 | 重庆医科大学 | 中国 |
12 | 王贵强 | 男 | 正高级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中国 |
13 | 魏 来 | 男 | 正高级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中国 |
14 | 谢 青 | 女 | 正高级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 |
15 | 袁正宏 | 男 | 正高级 | 复旦大学 | 中国 |
16 | 张文宏 | 男 | 正高级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中国 |
17 | 赵英仁 | 男 | 正高级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中国 |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时间:2022年1月6日 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科技楼6楼616会议室(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参加人员:李兰娟教授、陈智教授、窦晓光教授、侯金林教授、胡丽娜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黄文祥教授、 鲁凤民教授、毛青教授、任红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魏来、谢青教授、张文宏教授、赵英仁教授、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
会议内容:
实验室副主任唐霓教授作“2021年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就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建设等向学术委员会专家逐一汇报。实验室各课题组分别汇报了本年度的科研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实验室主任黄爱龙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新冠疫情防控的重大需求,以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我国重大传 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为研究目标,持续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学术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后,一致认为实验室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学术委员会专家们也指出了实验室存在一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 1、在凝练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时要把国家需求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在传染病研究方面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人才建设方 面要考虑长期发展问题,培养和引进更年轻的优秀科技人员。 2、关于平台建设方面,还应建立一些具有领域内特色的、先进的研究技术平台,才能复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标准,真正 做到国内领先、具有完成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 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培育计划项目拨款100万元,重庆医科大学配套100万元,重医附二院配套100万 元,用于支持实验室平台建设及发展。实验室本年度购置大于2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有:荧光定量PCR仪(2台),全封闭 脱水机,多角度粒度高灵敏Zeta电位分析仪,全自动药物筛选工作站,切片扫描成像系统,智能型超速离心机,多色激光扫 描成像系统,分子相互作用仪等9台,已经陆续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 实验室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在本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带头人和年轻骨干。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 华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1人。优秀科技团队—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为任红教授。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罗雨薇,引进特聘教授胡文全、特聘副教授吕鹏、李丹阳,引进刘春刚研究员,新招张琳助理,为科 室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项目申报方面,按照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组织和布局。依托单位在实验室研究生招生指标 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实验室本年度新到大型仪器设备有:荧光定量PCR仪(2台),全封闭脱水机,多角度粒度高灵敏Zeta电位分析仪,全自动 药物筛选工作站,切片扫描成像系统,智能型超速离心机,多色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分子相互作用仪等9台,已经陆续安装 到位并投入使用。加上之前的,大于2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共有34台。通过向实验室申请,所有大型仪器可对外开放共享 使用。目前大部分大型仪器都得到充分的使用,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包括晚上和节假日非上班时间在内 每天使用达到14小时(早上8点至晚上10点)。因疫情的反复,学校和实验室防疫管理不敢松懈,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和共享 相对较少,特别是校外人员的使用较严格限制。今年没有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的情况。本年度,实验室共开展了10 余次seahorse和代谢笼培训工作,培训人员70人次,seahorse、代谢笼和模式动物共享使用30余次,使得实验室平台拥有 的大型仪器设备、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为全校提供技术服务。
4、实验室安全
说明实验室当年是否发生安全事故,如有需要填报详细信息,包括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事故原因以及是否属于责任事故 等。
2021年实验室无安全事故。 实验室安全小组成员每半年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隐患专项检查和整治,平时不定期对实验室安全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此过程中对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小组和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要 性的认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完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 升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有效预防、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师生安全,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每天 对烤箱安全使用,高压灭菌锅,洗眼装置的安全使用以及防火巡查,检查情况进行了记录。